唐朝灭亡后,天下进入了动荡不安的“五代十国”时期。尽管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多年征战,最终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原,但辽国的威胁始终未曾消失。辽国由契丹人建立,位于北方,一直对北宋虎视眈眈,成为北宋的重要隐患。契丹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联丰配资,首领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,契丹迅速壮大,在协助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后,契丹还获得了战略重地——幽云十六州,进一步增强了其军事力量。
虽然契丹的实力强劲,但也并非无敌。在贞明三年(917),耶律阿保机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围攻幽州,但守将周德威带领全城军民坚守了整整二百多天,最终迫使契丹军撤退。那么,这位让契丹大军灰溜溜撤退的英雄周德威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?他是何方神圣,以至于能使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感动得痛哭流涕?
周德威出生在唐朝末年的朔州马邑县,也就是如今山西省的朔州市一带。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“马邑之围”发生地,当年汉武帝就在这里设下埋伏,几乎将匈奴军大败。周德威出生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,从小便习武练兵。《旧五代史》形容他为“骁勇,便骑射,胆气智数皆过人。久在云中,谙熟边事,望烟尘之警,悬知兵势”。他聪明机智、勇猛过人,自幼便显现出超群的军事才智。
展开剩余76%因智勇双全、身手不凡,周德威在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麾下做了帐中骑督。乾宁二年(895),当时的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,李克用向朝廷请求让王重盈的侄子王珂继任,而邠宁节度使王行瑜等人则支持王重盈之子王珙。唐昭宗采纳了李克用的建议,并拒绝了王行瑜升任尚书令的要求,致使王行瑜兵变,企图废除唐昭宗。李克用迅速带兵勤王,最终成功挫败了王行瑜的叛乱。期间,周德威以铁林军使的身份立下赫赫战功,并因此被加封为检校左仆射。
光化二年(899),朱温派兵进攻李克用治下的太原,朱温军中有一员猛将名叫陈章,他骁勇善战,因其勇猛被誉为“夜叉”。在攻打太原时,陈章曾放出豪言,声称李克用只不过依靠周德威,如果能生擒周德威,就能获得一座郡作为赏赐。李克用得知后,提醒周德威提高警惕,但周德威自信满满地回应:“陈章大言,未知鹿死谁手!”
不久后联丰配资,陈章与周德威在战场上正面交锋。当周德威发现骑着骢马、披着朱甲的敌方将领正是陈章时,立即下令全军假装撤退,而陈章见敌军撤退,便带着追击之心换上普通士兵的服装潜伏在大军中。当陈章带着追击之心追上来时,周德威则趁机出奇制胜,用铁楇将其击落马下并生擒了他。此役之后,周德威名声大噪,成为了河东一带知名的战将。
天复年间,朱温再次派兵攻打晋阳,由于城防薄弱,百姓惊慌失措。但周德威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危机吓倒,他联合李克用麾下的另一员猛将李嗣昭,选拔精锐士兵发起反击,成功将敌军逼退。天祐三年(906),周德威与李嗣昭一起攻占了潞州,收降了昭义节度使丁会,因此获得了加封的荣誉——检校太保、代州刺史,并兼任了蕃汉都将。
天祐四年(907),朱温派出十万大军围困潞州,周德威前去支援,虽然屡有斩获,却始终未能解开潞州之围。次年,李克用病逝,李存勖继位,并命令周德威撤兵。周德威返回后,心情沉痛,亲自骑马前往李克用的灵前痛哭,泪如雨下,哀痛至极。此前,许多人担心李存勖刚刚登基,难以驾驭手握重兵的周德威,但眼见周德威如此忠诚,大家的疑虑才渐渐消失。
当局势稍微稳定后,李存勖亲自带兵解围潞州,周德威凭借之前的战功被升任为振武军节度使,并加封检校太保、同平章事。此后,周德威屡次带兵征战,攻占涿州、顺州、安远军、檀州等地,并因此被封为检校侍中、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。
天祐十四年(917),寿州刺史卢文进投降契丹,并说服耶律阿保机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进攻。面对这场不对等的战争,周德威决定先与契丹军作战,虽然初战失利,他依然坚持退守幽州,开始固守不出,等待援兵。尽管契丹军势强大,但周德威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,带领幽州的军民进行了两百多天的顽强抵抗,终于等到了李存勖派出的援军,契丹军被击败,狼狈撤退,幽州保卫战因此获得胜利。
然而,次年,李存勖不听周德威的劝告,强行攻打后梁。虽然初期取得胜利,但战败的后梁将领王彦章在撤退时引发混乱,最终导致周德威父子不幸身亡。李存勖得知此事后悔不已,痛哭流涕道:“丧我良将,吾之咎也!”
天祐二十年(923),李存勖称帝,改元同光,为了纪念周德威的忠诚,追封其为太师。李存勖去世后,周德威与当年的战友李嗣昭一同配享庙庭。后晋建立后,周德威被追封为燕王。然而,曾经抵御过契丹三十万大军的他,若泉下有知,必定不愿看到后晋政权对契丹人卑躬屈膝的情形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